核觀評論|最后的核安全峰會時間:2017-03-10
北京時間2016年4月2日,第四屆屆核安全峰會元首級會議落下帷幕。這個奧巴馬一手組建起來的國際核政治聚會一共舉辦了四屆,隨著奧巴馬的總統任期今年結束,今后將不會再有多國政治元首出席的核安全峰會。不過這一議題將會持續下去,常規的部長級會議仍會繼續舉行,今年12月,下一次核安全峰會部長級會議將在維也納召開。
從2010年的華盛頓,到2012年的首爾、2014年的海牙,2016年,核安全峰會又回到了它最初的舉辦地美國華盛頓。六年時間,四屆峰會,每一次舉辦都由于云集多個政治領袖和備受矚目。如今峰會閉幕,我們可以回顧一下這個超級峰會的歷史。
核安全峰會還是核安保峰會
首先正本清源,“核安全峰會”恐怕是核工業界層級最高、流傳最廣的誤譯。
涉核相關有著名的三個S:Nucelar Safety(核安全), Nuclear Security(核安保), Nuclear Safeguard(核保障)。在核能界,這三個S的含義有著嚴格的區分。2014年上屆核安全峰會之前,中國原子能機構副秘書長王毅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經解釋過三個S彼此不同的內涵:
通常意義上的核安全,指從保護公眾及環境不受放射性危害的角度出發,采取措施確保核設施的正常運行、預防事故發生、限制可能的事故后果;
核安保旨在防范恐怖分子獲取核材料,保護核材料和核設施不受破壞,指在核材料的使用、儲存與運輸過程中,對盜竊、蓄意破壞、未經授權獲取、非法轉讓等惡意行動采取的預防、探測和響應措施;
核保障本質上是一種國際核查機制,以防止核武器擴散為基本目的,當事國作出國際法律承諾,將自己的全部或部分核材料和核活動交由國際原子能機構核查,借以向世界表明其全部或相關部分核活動用于和平目的。
不太嚴謹的簡單理解,核安全是核設施本身運行安全,核安保是核材料不被恐怖分子獲取,核保障是國家層面防止核武器擴散。在國內的政府職能上,核安全主要由核安全局進行安全監管,核安保和核保障則主要是國防科工局負責。
奧巴馬一手操辦起來的Nuclear Security Summit其目的是防范涉核恐怖主義,無論從會議名稱還是會議內容,這個峰會準確的翻譯都應該是核安保峰會。只是對于非專業人士來說,涉核的問題很容易簡單理解為核安全問題,并不清楚其背后特定的內涵,于是從第一屆峰會開始,在中國核安全峰會就這么一屆屆叫了下來。
不過在具體的議題中,作為一個級別甚高的國際會議,峰會討論的內容也確實不僅限于核安保,核安全話題也常常出現在峰會領導人的發言之中。
大國政治聚會
無論是G20,G7還是APEC,恐怕沒有哪個國際性會議能夠像核安全峰會這樣一次聚集如此多的國家政府首腦。
此次峰會中,共有52個國家和四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參會。據核電觀察統計,52個國家中,包括中美兩國在內,有37個國家出席的是該國的總統、主席、首相、總理、國王、副總統等元首級政治首腦,另外15個國家則有外交、能源、科技等政府部門部長級代表出席。四個國際組織分別是聯合國、歐盟、國際刑警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全部是機構領導人出席會議。如此多的政治領袖參與,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超級政治聚會。
這也并不意外,峰會的高等級折射出核技術的政治威懾力;另外,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也再次顯現無疑。
討論涉核議題,有核技術能力是上桌的必要條件。四屆核安全峰會,國際大國幾乎無一缺席。某種程度上,峰會的出席國反映了各地區有政治影響力的國家都是哪些。中美日韓德英法這些國家自不必說,中亞的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東南亞的泰國、印尼、越南、馬來西亞,中東的沙特、以色列、約旦,南美的巴西、智利、阿根廷,非洲的埃及、南非、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這些出席國雖然未必在峰會上有多大的話語權,但是上桌就代表了在地區的政治影響力。核能,從來不單純是能源問題,政治、外交、軍事的多重屬性是核能區別于其他能源形式的重要特點。
而能把這些國家湊到一桌,現今世界也只有美國能夠做到,其超級大國的影響力再次顯現?;仡櫰湔Q生,核安全峰會可以說是奧巴馬上任美國總統之后打出的第一張外交大牌。2009年4月5日,奧巴馬在訪問捷克期間在布拉格發表演講,認為核恐怖主義是全球安全最嚴峻的威脅,并提出美國政府將在第二年召開全球峰會討論核安保問題。這時,奧巴馬才剛剛上任不到三個月,可見這一峰會的舉辦,是奧巴馬團隊早有打算的政治主張。隨后2010年,首屆峰會在華盛頓召開。
如今,奧巴馬連任的任期將在今年11月新一屆美國總統選舉之后到期,核安全峰會也走到了最后一屆。這個有著強烈奧巴馬印記的峰會,貫穿了他整個八年總統任期。而核安保問題并不會因此結束,作為峰會的遺產,部長級核安全峰會將繼續舉辦,今年12月,維也納將迎來首次部長級核安全峰會。
峰會的政治屬性不僅于此,國際事務的變化在峰會也有所體現。首屆核安全峰會有47個國家出席,第二屆、第三屆有53個國家出席(新增羅馬尼亞、丹麥、匈牙利、阿塞拜疆、加蓬、立陶宛),而今年的第四屆卻減少一個變為52個國家,少掉的那一個,是此前三屆都參會的俄羅斯。
烏克蘭危機之后,美俄交惡,至今未有解凍跡象。美俄兩國擁有全世界最多的核武器和核材料,此前通過合作,俄羅斯大量的核武器材料鑄劍為犁,變成美國核電站的燃料,此次未能出席峰會,不得不說是峰會的一個遺憾。而烏克蘭則四次峰會都未缺席。
當然,還有兩個有核國家也從未出席,他們是伊朗、朝鮮。不過伊朗雖然缺席,伊朗問題并未缺席,歷經多年談判,伊朗核問題終于迎來曙光,此次峰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除了參加峰會之外,還應邀參加伊朗核問題六國機制領導人會議。
至于朝鮮,我們無法評論。
中國與核安全峰會
盡管峰會是美國主導,議題設置是核安保,不過這也是一個難得的國際政治舞臺。中國的核觀點如何,在這樣的舞臺上由國家元首來闡述,無疑是最佳的場合。
四屆核安全峰會的歷史,中國有胡錦濤和習近平兩位國家主席各參加兩屆。中國在峰會上的四次發言,見證了多個對核工業界影響深遠的第一次。我們簡單回顧一下:
2010年華盛頓峰會,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提出合作應對核安全挑戰的5項主張:各國切實履行核安全承諾和責任;鞏固現有國際法框架;加強國際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核安全能力;妥善處理核安全和和平利用核能的關系。此系我領導人首次在國際多邊場合專門就核安全問題作出政策宣示。
2012年首爾峰會,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并提出新形勢下增進核安全的4項主張:堅持科學理性的核安全理念,增強核能發展信心;強化核安全能力建設,承擔核安全國家責任;深化國際交流合作,提升全球核安全水平;標本兼顧、綜合治理,消除核擴散及核恐怖主義。
2014年海牙峰會,習近平主席全方位出席峰會,首次提出我“核安全觀”,強調應堅持理性、協調、并進,把核安全納入健康持續發展軌道,倡導建立“公平、合作、共贏”的國際核安全體系。
在今天剛剛結束的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再次發言,在海牙峰會提出的“公平、合作、共贏”的基礎上,提出強化政治投入、國家責任、國際合作和和安全文化。(全文見今日二條)
對中國而言,參與核安全峰會有多重意義。
其一,我國周邊核擴散形勢嚴峻,通過構建國際核安保體系,有助于我國家安全。
其二,我國領導人出席峰會,做出政治承諾,會轉化為國內的努力,有助于提高自身核安保能力。
其三,通過峰會這個舞臺,向世界展示了我國作為核能發展大國的核安保努力,有助于提升國際形象。同時,我領導人講話強調,核安保是國家責任,不能影響所有國家和平利用核能和采取適當措施的權利,贏得發展中國家的信任。
其四,與美國加強合作,豐富與美國新型大國關系的內涵。中美一個是在建機組最多的國家,一個是在運機組最大的國家,兩國合作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打消其他國家的疑慮,提高核領域國際合作水平。
其五,促進業界企業交流,宣傳我國核能成就,推動我國核電裝備,技術,服務,燃料等走出去。此次峰會期間還舉辦了核工業峰會,中核董事長孫勤應邀發言,中廣核總經理張善明應邀出席了會議。